【群众热点难点面对面】《新征程面对面》选摘④:破茧成蝶求嬗变———为什么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

2022-08-12 10:31  

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强筋健骨”、文化创作“高峰频现”、社会生活“升级换代”、生态环境“焕然一新”……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正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孕育着一场宏阔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成为我国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生动注脚。发展转型是一场广泛的社会革命,能不能把高质量发展贯穿各方面各领域,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答题。

“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经济社会发展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必须有一个管总的要求,做到方向一致、标准统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着眼我国发展阶段、发展环境、发展条件的新变化,把高质量发展要求从最初的经济领域拓展到党和国家事业各方面,作为新发展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鲜明主题高扬起来,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指明了正确方向。

 一、绕不开的一道坎

大到轮船、装备、钢材,小到纽扣、螺丝、笔芯……“Made in China”随处可见,中国商品风靡全球。曾几何时,“中国制造”被贴上了廉价、低端的标签,“8亿件衬衫换一架波音飞机”让人扼腕。而如今,中国高铁、手机、电脑等高端产品享誉世界,“中国质造”异军突起,在国际产业格局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质造”的华丽转身,反映了近些年来中国主动提升质量和效益所作出的努力。从“发展是硬道理”到“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从“科学发展”到“高质量发展”,中国向质量进军的路线非常清晰、脚步愈加稳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鲜明突出推动高质量发展这个主题,是总结发展经验规律、综合国内国际因素作出的治本之策。

转变发展方式使然。过去很长时间,我国粗放式发展模式带来了持续的高速增长,但也产生了“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后果,使资源环境不堪重负、难以为继。以2012年为例,中国经济总量约占全球11.4%,却消耗了全球21.3%的能源、45%的钢、43%的铜、54%的水泥,排放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总量居世界第一。为了改变这种状况,近年来我国大力转变发展方式,目前正处于换挡升级、胶着拉锯的关键阶段。这就需要我们坚定方向、咬紧牙关,坚决摒弃思维定势和路径依赖,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取得实质性进展,切实把发展方式转变到依靠质量和效益提升上来。

解决主要矛盾使然。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所谓美好生活需要就是对质量的要求,“需求清单”不断拉长扩容,实现从满足“有没有”到追求“好不好”的跃升,从只能“单一化同质化”到日益“多样化多层次”的进阶。“十三五”期间,我国恩格尔系数总体下降,从2015年的30.6%降至2020年的30.2%。推动高质量发展,能够生产更多高端的产品,提供更多舒适安逸的服务,更好地满足人们消费升级迭代和生活品质提升的需求。

赢得国际竞争使然。从世界以往的历史看,在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中,体量规模固然重要,但更为长远的是质量提升。当今世界十几个高收入经济体,在发展中无一不经历了质量提升的过程。现在的德国制造可谓有口皆碑,奔驰、宝马、大众、西门子等品牌驰名天下,殊不知100多年前德国产品有着不堪的历史,曾经也是粗制滥造的代名词,德国生产的假冒伪劣产品臭名远扬、广受诟病。19世纪后期以来,德国为了洗刷耻辱,制定了一系列严格的标准和制度,实施了一揽子硬核的措施和政策,使制造工艺和产品质量大为改观,奠定了100多年来德国制造在欧洲乃至全世界的领先地位。当前,我国正处于从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高的重要关口,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实现这种根本性转变的关键一招,是未来我国在国际竞争中赢得优势的制胜法宝。

 二、高质量发展内涵丰富

一提到高质量发展,人们大多想到的是经济领域,往往与经济结构优化、产业发展转型、商品服务升级等联系在一起。其实,高质量发展是一个总的要求,不光体现在经济发展上,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领域都要体现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那么,究竟什么是高质量发展?它的着力点在哪里?推动高质量发展,就是质量和效益替代规模和增速成为首要目标,不断提高经济社会发展的质地和成色,大幅增强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和谐安定。一言以蔽之,就是从以往只注重“大不大”“快不快”转向现在追求“好不好”“优不优”。

发展理念高质量。理念对头了,事业就能取得长足的进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就是为了破解发展难题、提升发展质量、厚植发展优势而提出的,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行动指南。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在思想上来一场深刻的革命,坚决破除陈旧观念的束缚,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以思想之新、头脑之新引领行动之新、面貌之新。

供给体系高质量。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的问题,在供给和需求这两侧都有,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无论是经济领域日常用品的“漂洋过海”,还是社会领域优质资源的“僧多粥少”;无论是文化领域精品力作的“屈指可数”,还是生态领域绿水青山的“差强人意”,都反映了我国发展中无效和低端供给过剩,有效和中高端供给不足。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紧紧抓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继续完成“三去一降一补”的重要任务,增强供给体系的韧性,形成更高效率和更高质量的投入产出关系,实现经济在高水平上的动态平衡。

综合效益高质量。衡量一个社会发展的效益好不好,既要看经济运行的效率,也要看整体发展的收益。从经济运行效率看,由于我国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发挥得还不充分,存在缺少竞争、成本较高的“低效率洼地”,必须通过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生产要素向优质高效领域流动,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从社会整体发展看,与我国经济领域取得巨大发展成就相比,社会文明度、人民幸福度、环境友好度还不相匹配,必须在高质量发展中补齐短板、强化弱项。

内在动力高质量。根据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原理,调整不合理的生产关系,就能产生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新动力。土地改革就很典型。改革开放初期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把承包经营权从所有权中分离出来,地还是原来那些地,人还是原来那些人,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了,“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全是自己的”,使农业生产力得到大大提高。现在,我国发展进入了一个动力转换期,扩张式、数量型的传统动力正在衰减,必须通过推动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激发出更多内涵式、质量型的发展动力,为中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赋能。

三、贯穿各领域各方面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发展速度一直位列全国“第一方阵”,是较早进入“万亿俱乐部”的省份之一。但新世纪以后,资源的高消耗、环境的重污染、产业的低小散,把浙江省带到一个历史性关口,发展的瓶颈和约束日益凸显。如何改变这种状况?浙江省凭借“八八战略”这把“金钥匙”,打开了发展大门,找到了破局出路。近20年来,浙江省实现经济“腾笼换鸟、凤凰涅槃”,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推动“最多跑一次”改革,实施“千万工程”……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出成功经验,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借鉴。

推动高质量发展,立足新形势下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把准经济社会发展中矛盾和问题的症结,是防范化解风险挑战、推动发展行稳致远的密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总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各领域各方面确定发展思路、制定制度政策、落实任务举措都必须以此为遵循。

加强顶层设计,制定“规划图”。高质量发展是一个大系统,涉及各领域、牵扯各方面,必须加强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形成统一的目标、标准和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建议》的说明中,把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作为几个重点问题之首,专门作了深入阐释,强调各领域都要体现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建议》将其写入“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作为各项工作的基本依据和行动坐标。下一步,各层各类规划的制定都要鲜明反映这个主题,把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各方面。

注重考核评价,用好“指挥棒”。过去一段时期,“GDP至上”“以增长速度论英雄”“数字出官”倍受一些地方推崇,成为考核政绩的“指挥棒”,带来了短期效应、盲目扩张的问题,影响了发展质量。必须从根本上扭转这种导向,举起高质量发展这个考核评价的“指挥棒”,对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建立与之配套的指标体系、标准体系和统计体系,对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情况进行综合绩效评价,把经济社会发展引导到正确轨道上来。

完善政策配套,明确“任务书”。政策是党的理论路线方针的具体化,是主题转化为行动的中间环节。要把高质量发展落到实处,必须有一整套政策体系作支撑和保证,否则就会落空,成为“镜中花”“水中月”。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各级党委和政府需要把提高经济效益,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发展内外联动问题、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社会公平正义问题等作为决策重点,通过各种政策措施推动高质量发展。

浩荡东风一帆悬,舟出潼关两岸阔。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号”巨轮必须面对也一定要驶过的关口,除此之外别无他途。前方的航道上,或许险象环生,或许危机四伏,但凭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雄浑之势,我们必定能够越激流、涉险滩,战胜一切艰难险阻,驶向更加宽广辽阔的水域。

(来源:中国文明网)

相关阅读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新
来说两句吧...